四川崇州市持续提升粮食产后服务水平
2019年07月11日 【字号:

(“优质粮食工程”专刊第5期)

一、基本情况

崇州市地处川西平原腹地,素有“天府粮仓”之美誉。近年来,在四川省粮食局、成都市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崇州市把烘储中心建设纳入重大民生项目,成立了以发改局牵头,国土、规划、环保、农发、财政、统筹、消防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推进小组,确定在全市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区域内,规划布局20个粮食烘储中心,每个烘储中心以覆盖4000亩、辐射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进行布点,重点为合作社、种粮农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五代”服务,着力解决粮食收割期雨水多造成的晒粮难、储粮难和损失重的问题。

烘储中心提供的“五代”服务是:(1)代清理:在收割期集中为合作社、农户提供服务,通过机收、运输减少收割损失,并代清理杂质、杂草;(2)代烘干:按统一规定标准代烘干粮食,使之符合储粮要求;(3)代储存:烘干粮食后,以存折方式入库中心仓房,存入“粮食银行”;(4)代加工:根据市场情况,由中心适时加工,按农户意愿留取自用、兑换生活用品或变现;(5)代销售:合作社、农户在自己意愿前提下,以议价方式委托中心代为出售。目前,全市已建成20个烘储中心,基本能满足粮食生产及产后服务需要。

二、经验做法

(一)建设标准。崇州市每个烘储中心(产后服务中心)均按投资300万元以上、占地3亩以上、日处理烘干粮食(油料)200吨以上和配备2000吨粮食标准周转仓进行建设,并可按实际情况配套“粮食银行”、简易检化验设备、大米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粮食产后服务功能。目前,20个烘储中心每年可为合作社、农户烘干粮食(油料)10万吨左右(最多的点位烘干7000多吨,最少的3000吨左右)。

(二)建设方式。崇州市按照“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需要”的原则确定烘储中心建设项目,实行国有粮食企业采取政府投资、土地合作社采取村民自建、民营粮食企业采取先建后补方式进行,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必须按程序进行招投标。项目建设前期用地、规划、环保需由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进行确定并出具手续,由村向乡镇、市政府逐级进行申报,经市政府批准后最终根据生产区域布局确定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建设用地来源为:土地合作社利用集体农用地,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企业利用现有库区空置地。

(三)建设资金。崇州市20个烘储中心总投资7700万元。国有粮食企业建设烘储中心的资金由省级财政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和企业自筹组成。土地合作社和民营粮食企业建设中心的,由政府给予一次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其中:成都市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每个中心150万元,崇州市级财政补助50万元,并在中心运行环节提供烘干粮食(油料)等的其他财政补助资金支持。

土地合作社建设中心的资金来源:一是社员以1年土地经营权入股的,由土地合作社在当年将股权分红资金打入烘储中心账户;以2~3年土地经营权入股的,用土地经营权向银行抵押贷款,解决入股资金问题。二是社员以加入土地合作社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未来1~3年股权分红资金再入股到烘储中心。三是社员、职业经理以现金方式直接入股烘储中心。

三、主要成效

(一)完善了产后服务体系。崇州市烘储中心建成以来,助推粮食产业服务体系形成生产、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的完整链条,节约了粮食储藏、运输和管理成本,延伸了土地合作社产业链,解决了合作社处于产业链最低端而利润低风险高的现实问题,有利于合作社作为经济实体的做强,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从而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二)增加了农户经济收益。以“五星烘储中心”为例,自2014年起,在每亩保底300斤大米的基础上,二次分红金额从每股62元增加到2017年的126元,使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该中心建设了粮食加工厂,有效规避了粮食收获季节集中上市、导致粮食低价出售的问题,使得稻谷原来只能按最低收购价出售,现在加工成大米后再出售,大米能卖到5~8元/斤,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经济效益和农户收入。

(三)促进了粮食企业发展。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与合作社的密切合作,发展订单种植、订单收购、代烘代储等业务,掌握了更多更好的优质粮食,保障了“崇州造”优质大米的品质,也扩大了经营范围,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崇州市储备公司2016年烘储中心建成后,在满足自身种植基地粮烘干的同时,积极开展代烘干业务,仅2016年代烘干粮食3000余吨,取得烘干补贴12余万元;2017年代烘干粮食5000吨,实现收入25万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