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减损要强化标准引领
2022年10月13日 【字号:

随着节粮减损工作的深入推进,亟需加快推进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节粮减损标准供给,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我国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和制止餐饮浪费工作,既要强化标准引领,不断健全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也要把标准真正执行到位,助推节粮减损取得实效。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依据和准则,是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标准化,是推进节粮减损的有力举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发布的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制修订的节粮减损标准47项,基本建立了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节粮减损标准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节粮减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餐饮等各环节还存在作业不规范、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相关标准缺失、实施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在生产环节,播种、收获、运输、干燥作业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在流通环节,存在家庭储粮不科学、粮库储粮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部分运输、装卸、适度加工标准缺失等;在餐饮环节,餐饮企业储藏、加工标准执行不够到位、餐饮制度不合理、绿色餐饮宣传亟待改进。随着节粮减损工作的深入推进,亟需加快推进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节粮减损标准供给,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

节粮减损配套标准,是为节粮减损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我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政府颁布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大米、小麦粉及植物油产品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市场标准包括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从目前已经发布的节粮减损标准看,推荐性标准较多而强制性标准少。

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在引领节粮减损方面发挥出基础性作用,有效促进了节粮减损。

例如,在收购环节,修订后的《大豆》国家标准通过修订“损伤粒率”等质量指标,等内大豆占比从66%左右提高到近90%,能有效增加收购粮源;在储存环节,《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等绿色储粮标准发布,提升了绿色储粮水平,降低了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在加工环节,修订后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企业从过度加工转向适度加工,大幅降低粮食损失浪费。如《大米》国家标准通过设置加工精度上限,总出米率约提高1.25%;《小麦粉》国家标准降低加工精度要求,将原来的四个加工等级修改为“精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个类别,以普通粉为例,总出粉率提高0.5%至3%。在餐饮消费环节,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节约型餐饮企业评价通则》团体标准,规定了节约型餐饮企业的评价原则和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制止餐饮浪费方面多为推荐性标准,缺少强制性标准。

我国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和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强化标准引领,不断健全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应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企业制定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在生产环节,重点加强种植技术、采收技术、播种机、收获机等生产环节标准制修订;在仓储环节,着重加强仓储设备建设、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等相关标准研制;在运输环节,着重于降低包装、装卸抛洒、散漏损失率等相关标准研制;在加工环节,着重于限制产品过度加工、科学界定产品加工等级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等相关标准研制。

节粮减损重在行动。有了标准仅是“第一步”,要实现节粮减损,关键在于严格落实已有标准,强化节粮减损标准实施监督,把标准真正执行到位,助推节粮减损取得实效。

来源:《经济日报》(2022年10月13日 4版)

来源:粮食和储备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