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对节粮减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粮食和储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突出政策导向,围绕“四个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多措并举推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一、突出政策导向,依法节粮保障有力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确定了反食品浪费工作机制,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责。同年,新修订实施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防止和减少损失浪费作出明确规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草案对粮食节约作出专章规制。10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二审。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推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十四五”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聚焦粮食产后关键节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先后印发《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加强粮食节约减损工作的指导意见》,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粮食运输技术指南(试行)》、《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进行通盘谋划部署,有效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二、指导农户储粮,助农减损成效突出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指导东北地区着力整治“地趴粮”,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围绕节粮减损增效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农户科学储粮意识不断增强。吉林省深入开展“地趴粮”整治工作,全省农户玉米立体储粮率达到90%以上,“地趴粮”减少近1300万吨。河北省开展“百社、百户行”活动,积极培育“农机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粮食产地烘干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高农村新型储粮主体科学储粮技术水平。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三、优化产后服务,减损增收成效显著 201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产后服务全覆盖,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等服务,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减少粮食损失。在夏粮、秋粮收购期间,我们密切关注各地天气变化,加强调度指导,充分发挥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及时开展粮食烘干、清理等服务,切实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霉变,为确保“颗粒归仓”提供了有力保障。据调查,2022年,全国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农户1700多万户,清理粮食1.6亿吨,烘干粮食4500多万吨,帮助农民减少粮食损失1200多万吨,在助农减损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聚焦绿色仓储,减损降耗提升品质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实施“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等,大力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我国粮食仓储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提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推进旧仓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粮仓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绿色储粮技术。在首批59家粮食储备企业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以点带面、提质增效。 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四合一”储粮技术(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在广大国有粮库普及应用,我国储粮技术水平总体居世界前列。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8亿吨,气调储粮仓容超4600万吨。控温、气调、内环流、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五、强化标准引领,适度加工保全营养 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需经过加工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费误区。粮食过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仅会造成数量损失,而且营养流失的隐性损失较大。因此,需通过标准引领、技术升级、科普宣传等,引导提高成品粮出品率,有利于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小麦粉》、《菜籽油》、《小麦麸》、《发芽糙米》等一批节粮减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标准制修订计划立项工作,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标准》、《大米适度加工技术规范》等36项节粮减损、适度加工标准制修订,不断推动构建完善的节粮减损标准体系。 系列标准的发布,在引导粮食适度加工、促进粮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粮油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江苏创新加工工艺,提高大米留胚率达90%以上,在提升营养的同时,提高出米率3个以上百分点。上海支持智慧型柔性分层碾磨技术与装备,有效解决稻米加工长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温问题。 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和人才发展规划》,对科技兴粮、人才兴粮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节粮减损等相关领域在全国共批复建设23家粮食技术创新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粮食储运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针对粮食清理、干燥、储藏、运输等环节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为节粮减损增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依托国家科技计划,聚焦绿色储粮、多式联运、粮油加工、营养健康等,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指导有关科研单位研发不同类型的绿色清理、干燥设备,开发散粮和成品粮公铁水联运高效衔接关键装备,持续开展全谷物健康食品创制相关研究工作,联合企业开发全谷物燕麦乳产品、萌芽全麦粉挂面、全谷物粉面包等新产品。完成大米适度加工控制模型技术研究,应用实施《适度加工大米》企业标准。积极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综合利用潜力,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每年定期举办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周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八届。活动集中宣介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技术转化应用,普及粮油知识,倡导节约减损、爱粮节粮、科学消费。 |
来源:
|